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按摩師日誌 180〉2018 成都行(四):罪過是因為你的不覺知而非行為本身...

觀察到成都人走路,尤其是女性年輕,明顯的不穩定,腳跟像是沒有著地似的,這是習慣?是趕時間?是頭腦在想事情停不下來?這與成都號稱悠閒之都的概念不太符合。以上現象扣除掉邊走邊拿著手機講電話或查資料。觀察地點不是在市中心或是在捷運站內,就只是在我住的區域附近,這裡是住宅區。

若要說悠閒那還是有的,的確可以從路旁樹下的座椅上隨處可見在翹腳、摳腳的大叔大媽身上體現出悠閒,尤其是在傍晚出現的人更多。我住的廣場環境還不錯,每天出來玩的小孩和家長蠻多的,剛開始還不太適應,覺得「怎麼天天都像是周末?」日復一日也就越自然了。在市區大樓裡有這樣的森林廣場真的很不錯。

這次小腿浮現有問題的有三位,在一開始聊的時候都沒有提到,是按了之後才發現的。下次再整理幾篇小腿的重要吧,因為終於覺悟到「必須先把流水帳整理完,延伸資料以後再說,不然又要寫很久。」已經很久了。

出發前一天主辦人臨時託我幫忙買幾本新書過去,於是好奇該地區資訊取得情況,我問說:「網路上淘寶不是有蠻多的實體書在賣嗎」,於是一查:「淘寶上真的有在賣阿?直接網購不就可以了嗎?」但仔細看價格,卻是比在出版社買的最低價還便宜許多。主辦人認定那些都是盜版書,她想要買原版的。

20180610 成都行 Day10

第十天晚上,由於隔天就要搭機了,和主辦人晚餐後,她有事回家而我就一個人溜去逛書店,目標是著名的「方所書店」,這是來成都之前上網查的。

看了地圖顯示車程大約二十分鐘,車資約二十元人幣。前幾天也有晚上去逛的念頭,考慮搭地鐵,但還要走一段路,花時間。今天想到可以搭計程車直達直回,省時間。

對於該書店沒有太多期待,前幾年在北京逛了幾次三里屯的國際書店已經失望了,來到成都的書店還能有啥期待呢?可好歹人家也是蠻大一間名店,這年頭實體書店經營不易,還是要多多鼓勵。現場蠻多人其實是來拍照的,看到幾位喇嘛也在拍。

我主要觀察的類別是宗教類、心理學以及身心靈方面的書籍,其次是休閒類如養生、健身、瑜伽、烹飪等等。

終於找到身心靈的書區,真不錯,居然有單獨一個區就叫「身心靈」。嗯,有什麼書呢?啊,可以用貧窮來形容嗎?窮到不想不忍用手機拍下來,有一大半書已經被翻過翻舊了,如果説這些舊書是從另一家舊書店搬過來我是會信的,很久沒更新了這一個區。如果把書店裡的十個區類比成十個小孩,「身心靈」可能是最營養不良的小孩了。

居然有《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讚!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6551
這一區比較有名的書有《與神對話》系列、克里希那穆提的幾本書、南懷瑾的著作也有幾本。居然有我最近才開始翻讀的《拖延心理學》簡體字版。但別期待看到會有奧修相關的書了,當然是一本也沒有。

為什麼用貧窮這麼狠的字眼來形容呢?因為即便是我在台灣居住的淡水區唯一的一家墊腳石書店,店裡的宗教類、身心靈類的書,都比這「方所書店」的書還多出一倍、兩倍、三倍。

其實,書店的地點、大小、規模、挑高、電梯造型酷不酷,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那裏可以找到你需要的書,對你的生命成長有益的書。所以作家們啊!你們是書店的靈魂。就像廚師是餐廳的靈魂,教師是學校的靈魂。

因為裝大陸門號的那隻安著手機快沒電了,所以只在書店逛了四十分鐘就匆匆離去。想順便再逛到隔壁百貨街去拍張大熊貓爬牆照。不一會兒走到目的地,拍著拍著覺得其實沒什麼意思,就只是「證明有到此一遊而已,早點回家睡覺比較實在」。

作家們啊!你們是書店的靈魂。
但想了想還有點時間,就順便進去百貨樓裡逛逛。整體而言她的空間規劃類似台北101的,就是寬敞明亮以及一堆大牌子店面,樓上有大螢幕IMAX電影院,各樓層也散佈一些賣吃的高級餐廳,就和台北的百貨類似。地下樓居然有溜冰場?我下去看卻是在整修中。因為是周末,街上年輕人很多,我也觀察一些年輕人的穿著和談吐。整體而言比起台北沒有那麼樣的叫囂或是有機車呼嘯而過的噪音,但街上、電梯裡的煙味卻是無處不在的。

右下圖是鷺島國際社區夜景,住這裡蠻不錯的
成都的街道蠻寬敞,幾乎所有的路都是平的,看到逛到以及在車上的感受都是。台北為什麼老是在挖路修路呢?這是個公案。在台北除了高速公路和高架橋上的道路,行經其他任何地方的馬路都可能隨時給你「震一下」。

成都的夏天的夜晚沒有台北那樣悶熱,有種秋涼的舒爽。來回兩趟搭乘的滴滴打車司機風格剛好對比,第一輛車上播放的是台港早期KTV歌曲,例如羅時豐林淑蓉合唱的那首好久沒聽過的男女對唱情歌。而回程的另一位司機則是播放很一般的搖滾樂,就是一直打鼓打鼓打鼓。對了,方所書店那天的背景音樂則是重複播放著披頭四的歌曲。

終於回到居住的鷺島國際社區,感覺真好,和外面的世界很不一樣,這樣的規模的社區規劃在台北也是不多的。至少我在台北市是沒見過這麼大片的有大樹的大樓公寓,大樓錯綜蓋得有變化、有想法,而不是像豆腐一塊一塊的。例如大安國宅。

曲則有情,這樣的錯綜林立的建築雖然密集,但會呈現出某種人文感。站在陽台外面對著好幾棟錯綜座落的大樓,在一樓有濃密的大樹,搭配夜晚的燈光,讓人不會覺得眼前是一面面枯燥的牆擋在你家陽台前,坐在陽台外看風景會是有趣的、不死板的、有活力的。如果對面是一排排整齊的方塊建築,而且是連樹都沒有的高樓,那豈不像是東德了嗎?

啊!再說一遍,回到房間真好!它就像子宮一樣保護著我,一層一層地。

這就是Day10,明天早上還有最後一場!晚安


後記:

在成都最沒辦法適應的是煙味,煙味到處可聞。在電梯裡、在路上、在餐廳,都聞得到煙味。最後一天下午搭機前,我和主辦人在樓下餐廳用午餐,四周的煙味已經嗆到我鼻子痛了,必須掏出PM2.5的口罩來戴著討論事情,真的太嗆了。

看著主辦人對煙味一點都不受影響的樣子,沒想到她說:「因為我爸爸是老菸槍,煙味可以讓我想起父親...」。

2014年我在北京地鐵裡看到兩名男子公然掏出香菸抽,沒人出面制止,可以看出他們也在觀察四周有沒有「正義人士」站出來制止,雖然有許多人掩著鼻子表情痛苦,可是就是沒有人站出來制止。社會公民道德的進步與個人健康和意識的提升是需要同步進行。

每次受到煙味攻擊時都會聯想到,因為台灣有孫越以及董氏基金會長年提出各種防範菸害的措施,不斷不斷地呼籲以及立法,才有今天的模樣:也就是「呼吸的自由」。因為在台灣經歷過菸害的痛苦到立法通過公共場所禁菸的過程,才更了解這權利是得之不易的。

延伸閱讀一:

提到「孫越」,媒體曾有各種報導和形容:年輕時,抽菸、喝酒、打架鬧事;進入演藝圈,成了我國第一個以反派角色得到金馬獎的藝人;演戲使他成名,高峰時曾有兩年內拍200部戲的紀錄,但他卻不快樂,甚至想跳樓自殺。

1984年戒菸的孫越自動請纓進入董氏基金會當終身義工,與創辦人嚴道一起推動「人人有權拒吸二手菸」,開啟了台灣的菸害防制運動。董氏基金會表示,30幾年前的台灣還沒有菸害的觀念,不論公私社交場合,幾乎都從互相敬菸開始....。

1984年,董氏基金會「我們有權拒吸二手菸」海報。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415001

1984年4月20日,孫越在台灣南部拍攝電影《老莫的第二個春天》,順利地完成了一個高難度的鏡頭,心情愉悅下,老菸槍的孫越很自然地又將菸放到嘴裡,準備點菸時,突然閃過一個強烈的念頭:「我意識到周圍這麼多人,我抽菸不只是危害到自己的健康,旁邊的人也會被迫無辜受害,而且還有許多年輕的學生在旁邊參觀拍片,我抽菸無疑是最壞的示範。」

就在那一刻,孫越把放到嘴巴的菸拿掉,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就這樣他成功地把菸戒掉了!這一回的戒菸不但讓他徹底擺脫菸的枷鎖,而且還成為全台灣宣導拒吸二手菸最積極的人。

「記住永遠的孫叔叔」 董氏邀民眾上傳圖文紀念孫越
https://www.jtf.org.tw/health/Show.asp?This=384


延伸閱讀二:

問:奧修, 我無法改掉一根菸接著一根菸抽的習性。我已經很努力地試著戒菸卻總是失敗。抽煙是一種罪惡嗎?

答:別小題大作!宗教人士最善於此道。現在,當你抽菸的時候真正做的是什麼?只是吸入一些煙進入你的肺部,然後再把煙吐出來。這是某種能量控制……骯髒、不乾淨,但是還是一種能量控制!你以一種愚蠢的方式做瑜珈。那不是罪惡。可能很愚蠢,但肯定不是罪惡。

只有一種罪惡:不覺知,也只有一種美德:覺知。

做任何你要做的事,但是保持觀照,你正在做的這件事情的品質立刻就會被蛻變。

我不會叫你不要抽菸,你也已經試過了。一定有很多所謂的聖人告誡你不要抽菸:如果你抽菸將來會下地獄?上帝不會像你們那些聖人一樣愚蠢,絕不會因為某人抽菸就把他丟到地獄去。

抽菸不健康也不衛生,但不是罪惡。並非抽菸,而是你的無知使你成為罪惡。

讓我強調這件事。你可以每天毫無覺知的祈禱;那麼你的祈禱就是一種罪惡。你可以讓祈禱成癮,如果你錯過一天沒有祈禱,那一整天你都會覺得哪裡不對……有個空隙。這跟抽菸喝酒是一樣的;這其中沒有什麼不同。你的祈禱變成了機械性的習慣,祈禱成了凌駕你之上的主人。它是你的老闆;你只是它的僕人、奴隸。如果你不做,它會強迫你做。

所以,抽菸不是重點。你或許每天規律地做你的超覺靜坐,然而可能也是相同的狀況。如果還是不覺知的品質、機械性地、固定的例行公式、一種習性;你成了習性的受害者而避免不了,你不再是自己的主人,這就是罪過。這個罪過是因為你的不覺知而非行為本身。

沒有美德的行為或罪過的行為,每一件事情都依行為背後的意識而定。

你說:「無法戒掉不斷抽菸的習性。」我對你不斷地抽菸沒那麼大的興趣,我對你的習性比較有興趣。任何一種已經成為凌駕在你之上的控制性強迫力就是罪惡。一個人必須活得更自由;必須能夠不因為習慣而是依據事情的狀況做事。

~OSHO

https://premameen.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