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去捕捉三個月、三星期、或三天前的訊息或心情呢?我們忙著使用外在工具:拍照、錄音、錄影、筆記文字...?為了忠實描述,為了留下紀錄,我們變得更加忙碌。然而,什麼樣的事情是值得紀錄的?什麼樣的感動是能捕捉的?什麼又是無法言喻的?什麼是讓人想到就會笑的?什麼是內在的真實?什麼是美?
這次關節釋放課程的最後一天,我們首次嘗試讓學員邀請朋友來參加,也就是每位學員邀請一位朋友來”被個案”,這次來的朋友都經驗過不少靜心課程,也非常投入這個角色,在每個當下給予許多即時的回饋,我覺得很棒與感謝。(←很奇怪的形容法吧!!)
舉例來說,原本學員之間相互練習,雖然有老師從中建議與鼓勵,難免因彼此害羞、不熟悉,於是在回饋與建議的表達上,會有些顧忌與客氣,畢竟才剛認識一天。可是當隔天”被個案”的人換成了自己熟悉的朋友,卻創造出另一個自然的、互動教學的情境:
第一、對於被邀請來的朋友,這是一次新鮮的、免費的體驗。一個已經上了很多課,做很多了靜心的人,未必有很多機會被按摩,而且還要在被按摩時靜心地描述內在感受,這對許多人都會是新鮮的經驗與挑戰,很容易想要在個案過程中選擇放鬆、安靜、不講話,但是為了好友的學習,他會試著描述自己的內在感受。
第二、這是一種新的、以身體為主的溝通經驗。以往的友誼互動,可能偏向以語言為主,偏向描述想法、心情、生活、電影、書籍、聊著過去與未來、聊國家大事、聊八卦…。對於身體內在的感受的互動與描述,除了超越友誼的親密的關係之外,幾乎不可能有,然而在這樣的”個案場”的情境下,以身體內在感受為主的溝通變得可能。
第三、可以比較學員與老師手法的差異之處。當某個動作由老師來說:「你這樣不對喔,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換成學員的朋友回饋會變成:「你這樣做的感覺不太一樣,你做的感覺是….老師做的感覺是….你做得跟老師不一樣….」,由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影響接受者的接受程度,看的出來學員的接受度很高,我想那是基於對朋友的信任吧,這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這樣的教學過程變得很有意思,老師也輕鬆很多,因為我多了幾個小老師,躺在床上幫我”督導及糾正”學員的各個面向,真的很有意思。
我真的很高興、意外、以及感謝那一天的感動,我記得最後頭薦骨的寧靜、下課後大家在餐廳用餐時放鬆自在的氣氛、飯後在復興南路上的散步、捷運站的告別。那是一個有愛、有靜心的星期日。(更多課程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