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覺得自己了不起,即使是一個絕對自卑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了不起。有自卑的人都是非常傲慢,為什麼傲慢?因為把自我看得很重要,很在乎自己,但是又比不上人家。自卑與自傲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同樣一個東西。一個人既無自卑感,也不會傲慢,那是非常平實自在。⋯
還有「疑」,多疑,對任何事、任何人,尤其對修持信不過。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劣根性,不容易去掉。「慢」與「疑」包含在貪嗔癡中,癡是沒有智慧。在修持上慢與疑比較容易看到,比較容易了解,因此通常只提貪嗔癡,比較少提及慢、疑。
什麼叫「增上慢」?增上慢是人本來只有「慢」心,因某種原因又把慢心的作用發揮得更淋漓盡致。譬如學問好、多聞的人,最容易產生增上慢。豈止學問,一切人在任何方面有些成就,更高更上的慢心必然隨之增加。像聰明人本來就自以為了不起,聰明人若再加上學識、經驗,如果走上壞路子,就是古人所說的:「學足以濟其奸」,不學還好,有了學問更助長其作惡。⋯
「增上慢」是個戒,增上慢的反面就是「謙虛」,絕對的謙虛,就是老子所講的「虛懷若谷」。所以,大家要學習不犯增上慢,這裡講的只是戒,更重要的是:要戒除增上慢的心,才會增長多聞。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藥師經》
「覆蔽心故」,增上慢把自己的本心蓋住了,以為自己了不起,自認為自己觀念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也許現在我年紀大了,比較少見;年輕時在大陸上看到增上慢的人可多啦!他們的聲望、名氣都嚇死人的,那種增上慢之重,那真是不得了。話說回來,我們年輕的時候也相當增上慢。
過去,看到老一輩的大居士,學識、名氣都是第一流,到了生病、臨死的時候,手忙腳亂,痛苦萬分,一點辦法也沒有,這時候所有的學問、佛法都不得力。最後一大堆人圍著他,大居士告誡後生晚輩:‘你們以後還是老老實實念佛吧!’我不提名字,一提名字就犯了增上慢戒,大概你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究其原因,沒有真正的修持,因為學問好,文章比人家寫得好,所以就犯了增上慢戒。⋯
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學問越好,「所知障」越多,修道證道越難,他生來世的果報,永遠是一個思想家、一個學者,不能證果。不但大乘菩薩果位證不到,小乘的果位也不可能。
你們常掛在嘴邊的「外道、外道」,外道並不是你們所想像的其他宗教,或是邪魔歪道,外到哪裡去啊?凡是「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有學問,有思想,能言善辨,講理頭頭是道,叫他拿身心來證明,一無所能。因為思想、念頭靜不下來,不能專一,不能「定」。所以學問越好,越容易產生「增上慢」,自己把自己的本心本性蓋住了,「自是非他」,自己認為自己的觀念才是對的,別人不對。
所以,大乘菩薩道的大戒第一條就是「自贊毀他」,大乘菩薩道首先要學習的是真正的謙虛。
延伸閱讀:
如果你相信某些東西,你將會錯過門徒之美,如果你已經知道某些東西,那個知道將會給你「自我」,它將不會使你謙虛,那就是為什麼博學之人和學者會錯過。有時侯罪人達到了,但是學者從來沒有達到,他們知道得太多了,他們非常聰明,他們的聰明就是他們的病,它變成一種自殺。他們不會聽,因為他們沒有準備好要去學習。門徒只是意味著一種去學習的態度,保持一個片刻到下一個片刻都覺知到你不知道。這個知道說你不知道,這個覺知到你的無知會給你一個敞開,那麼,你就不是封閉的。當你說「我知道」的時候,你就成為一個封閉的圓圈,那扇門就不再敞開了,但是當你說「我不知道」,它意味著你準備好要去學習,它意味著那扇門是敞開的。~OS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