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從慧思處學到三種止觀,這三種止觀都是能通達實相,所以皆以「止觀」命名。
「漸次止觀」:由淺入深
「不定止觀」:淺深不定
「圓頓止觀」:則前後皆圓融圓滿,有如以神通力置身於空中
智者大師為不同根機的行人,故說有三種止觀。
(一)漸次止觀
漸次止觀雖然由淺到深,但最初的階段,對於實相是很難體會的。修行的開始即是思念、分別實相,但因極難理解,所以必需由淺入深。
首先應該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以消除三惡道的業,趨向三善道。其次修四禪、四無色定,以去除欲界的煩惱,進而再修學無漏的禪法,以脫離三界的牢獄,證得涅槃解脫的境界!但涅槃的境界,只能自利,所以必須實踐利他的菩薩道,才能究竟實相。最後修學實相,以遠離有無的二邊執,進入寂滅常住的真理中。
所以,修學「漸次止觀」的次第為:
一、修學三歸、五戒達三善道
二、修習禪定達色界、無色界定道
三、修無漏禪達涅槃道
四、修慈悲通達菩薩道
五、修證實相達常住道
(二)不定止觀
不定止觀在修持過程中,不分前後、頓漸、深淺、事理及階位,可依行人的修持的根機、心境、層次,而證入實相。在修持中,可依世間的真理而證入聖義諦;也可以於第一義諦中,轉修成就為人悉檀、對治悉檀,也可以隨時應用止觀前後互修。
有人問:不定止觀,與之前的止觀又有何不同?之前的漸次止觀,含:三種善道、三種惡道以及禪定、無漏、慈悲共九項不同;而不定止觀,除了包含前九項的層次外,尚有四種悉檀能自由轉修成就,故與之不同。
(三)圓頓止觀
圓頓止觀是以實相為修持,觀察的對象是「中道」。修持中,心繫法界,而與法界融成一體,是其目標。若能實現,則法界所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謂「實相」,是說明世間的一切,皆是因緣生、因緣滅,沒有自性,既無自性,故空無所有。吾人存在的構成要素:五陰、十二入也是如此。
五陰、十二入皆是真實(空),所以無苦可捨。無明塵勞即是菩提,故無集(煩惱)可斷。既然世間諸法皆是因緣無自性,連邊見、邪見也是中正,故無道可修。生死的實相即是涅槃,故無所謂滅道可證。沒有苦、集,就沒有世間的存在;沒有道、滅,就不會有出世間。世間、出世間就是純一實相的境界。而法性清淨靜寂,就是「止」,靜寂當中能如實照出一切,稱為「觀」,雖說止與觀,有一前一後,但實際上修「止與觀」 是無二無別,是名「圓頓止觀」。
以上所說三種止觀,即是天台宗一貫的實踐觀法。
http://blog.cnyes.com/My/bouda/article232291
《智者大師教初學者正確禪修身心:讀懂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2250112721&actid=Monthlyne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