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就在今年:2016年二月,《正統葛森自癒全攻略》(HEALING The Gerson Way)中文版終於在台灣出版。本書對於「咖啡灌腸」這個排毒淨化方法,提供更完整詳盡的生理機轉說明。剛好我是在2016年四月初進行第二次嚐試「肝膽排石」法,並做了第一次的「咖啡灌腸」,從那天開始我就每天灌腸,期間密集閱讀了三十本以上相關書籍,網路上的資訊、影片、相關社群討論,也幾乎全看了!以下選取幾個「咖啡灌腸」的摘要說明及相關連結如下:
相關連結:
「正統葛森療法:是美國癌症協會預防癌症復發建議飲食的始祖,是現今生機飲食,精力湯及咖啡排毒的始祖,是現今最有系統、最科學、最成功,以有機食材當藥的抗癌及慢性病治療方案,是全美首席胃腸科醫師新谷弘實咖啡排毒法的始祖⋯。」
摘自 《正統葛森自癒全攻略:成功擊敗癌症及慢性病》作者: 夏綠蒂.葛森,貝塔‧比莎 ,出版社:意念文創,出版日期:2016/02/0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6087
日本新谷弘實醫師:「『正確的排泄』是我的七個健康法之一,勿讓毒素長時間滯留在體內,可以減少為了解毒而消耗酵素,不僅限於胰臟癌,罹患任何疾病的人都值得實踐。…關於『咖啡灌腸』法,有人因為誤解和知識不足,對它的安全性存疑,其實這是已經有七十多年歷史和實際成果的排毒方法。『咖啡灌腸』法是將咖啡液從肛門注入腸內,清洗接近肛門的大腸部份。
將大腸洗淨使宿便排出,能改善整個大腸的功能,並活化肝臟的功能,肝臟的功能改善則可提高癌症的治療效果。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為何『咖啡灌腸』能改善肝臟的功能?原因在於腸子與肝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大家都知道肝臟能分泌膽汁促進脂肪的吸收,而它的『代謝功能』可以將攝取到的營養素轉換成身體能夠吸收與儲存的型態。
在肝臟裡頭被酵素分解的毒物和廢物,會與膽汁一起經過膽管進入腸內,最後成為糞便排出體外。『咖啡灌腸』的作用就是使這個排泄過程順利進行。咖啡含有的咖啡因和茶葉鹼,能擴大膽管,可提高將毒素和廢物送入腸內的效果…。」
摘自《不生病的生活.實踐篇》,作者:新谷弘實,出版社:如何,出版日期:2007/8/31。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8992
「小麥草和生食療法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博士——現任德州大學安德森醫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雷久南博士推介的治療癌症最簡便、最有效的方法。凡癌症患者,若能真心忏悔、戒殺、放生等,遵行生食和服用小麥草汁,就是最嚴重的癌症,一年之內也可能會好,初期患者,最短幾個星期就會好。」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2/17693.html
「雷博士說,Max Gerson (葛森)醫生曾用『咖啡灌腸』以達排肝毒和止痛的雙重作用。咖啡在大腸內的作用和進入胃、小腸是不同的,咖啡內含有三種原料有促進肝膽的『排毒』功能;『小麥草汁灌腸』則是有『滋補』作用,當胃吸收能力差或會嘔吐時,則可用大腸來吸收養份,以一杯小麥草汁用細長的肛管直接灌入結腸內,達到清毒的作用,但主要是以『滋補』為目的。」
http://www.lapislazuli.org/tw/?p=19960510.html
從2016年4/05日第一天實施「咖啡灌腸」算起,至寫作日2016年10/05日為止,滿六個月了。甚至四月中旬有出差到北京三個星期這期間也沒有停止過,五月中回台灣到南投帶領三天靜心營也是想辦法持續下去。
在剛開始初期前兩週,我選擇每天早晚灌「兩次」,每次六百西西左右就好,待身體及個方面適應之後,再加到八百、九百。灌到第三個月,才開始嘗試一天灌「三次」。這三次的時間分別是:早晨六
、七點、下午三、四點、以及睡前九、十點,算是最狂熱的階段(註1)。
到了第五個月:2016年9月開始,再調整減為每日早晨只灌「一次」就好,晚上的場次就放下了。這是為了因應整體生活的平衡而連動調整的。由於每日晚上的灌腸很去花時間,每每都要弄到十一二點,長久下去會讓睡前的靜坐會變得不可能。一旦早睡不可能的話,早起也就連帶不穩定,處理日常事務的時間也會變得更不夠。如果晚上也要灌,又想要在十點左右準備就寢,那麼九點就要準備灌了,這樣的設定對我而言很難做長期。
(註1:實施葛森療法的癌末病患,最多一天可灌到「五次」之多。一般亞建康人最多一日「三次」就很多很夠了。我連腫瘤都沒有,和石垣醫師一樣,每日做剛開始灌難免急就章,不夠嚴謹。例如第一週沒有使用有機咖啡豆,拿家裡現有的豆子灌,甚至把庫存已久的濾掛式咖啡包也拿來灌,可謂之「亂灌」(註2),直到第三週才逐漸改為葛森規定的有機咖啡豆以及蒸餾水。我沒有癌症,已經二十年以上不曾吃藥,只有偶爾去醫院健檢一下,所以,在與「咖啡灌腸」蜜月期三個月過了之後,我感覺每日只要「一次」的基本保養就可以了。另外,葛森療法所建議的每日現榨蔬果汁的次數,也減為上午一次和下午各一次,果汁份量減為200至400cc,如果外出、忙碌、冰箱裡蔬果沒貨沒汁可喝,也不要讓自己有罪惡感或焦慮,最後是允許身體可以重新恢復慢跑及其它運動的可能,畢竟嘗試葛森療法以來已經好幾個月沒運動了。
「一次」保養就可以了。)
終究,我沒有癌症,體驗「類葛森」療法三個半月已經足夠了,越葛越瘦也不是長久之計。在灌腸後的第六週,意外發現居然瘦了「九公斤」,該瘦想瘦的地方早已達陣。好比「斷食」療法,一般情況下不能天天斷食,除非身體自動想斷食,或是找到新的能源,例如住在森林裡,過著天天打坐、練練瑜珈、不問世事的生活。
(註1:建議初學者多搜集閱讀相關資料,審慎評估準備充份之後再開始,以縮短「亂灌」階段和出錯機率。初期會有點小錯誤是正常的,一般性瑕疵並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該如何定義大問題呢?),例如有電視有播放某大學生使用濾掛式咖啡包灌腸,或使用超商重烘焙咖啡灌腸以減重。越多瑕疵的問題是:如果發生腸胃翻轉、腹絞痛、冒汗盜汗等各種意外狀況,會無法評估這是正常的好轉反應?或者是身體排斥需要調整的警示反應。而且會因為有太多項瑕疵造成不知道關鍵問題是一項?)
相對於葛森療法的有機蔬果汁以及各種飲食限制,「咖啡灌腸」算是容易在生活中實施的,因為它只有一種材料:「有機淺烘焙咖啡」,一組道具:「咖啡灌腸器具」,其他就是煮咖啡的鍋具,可以使用一般家用鍋具即可。話雖如此,我還是買了一個順手的不鏽鋼鍋,專門用來煮咖啡。
再來就是將煮好冷卻的咖啡分裝至瓶瓶罐罐後置於冰箱冷藏。把相關認知搞清楚之後,剩下的就是「信心、恆心、耐心」,每天挪出一小時做這件事。我現在(2016年10月份)大約可以在四十分鐘左右完成整件事(從咖啡液灌入到完全排出的時間),不能縮得更短了,光是咖啡液待在體內時間起碼需要十二分鐘,追求更短、更快速地完成是沒有意義的。時間再短就會變成偏重在大腸每日淨化的「新谷式咖啡灌腸法」,而我則是希望照顧好我的肝,那一大片在童年、在年輕時被我傷過的「愛肝」,我願意在餘生盡力保養它、愛惜它。所以,我非常感謝這世界上有「咖啡灌腸」法可以協助我養肝。感恩,再感恩!
在《正統葛森自癒全攻略》這本書的第十五章裡一開始就說:
「咖啡灌腸是葛森療法中最令人驚訝及荒誕的一環…」,我倒覺得:「咖啡灌腸是最輕鬆、容易,而且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養生方法」(註3)。據說有85%的人在結腸內有寄生蟲,「咖啡灌腸」可以清理排除這些寄生蟲以及體內累積的廢物。雖然葛森規定咖啡液要裝945CC,但三個半月後我就彈性調整為800~950cc之間,咖啡液有超過800就算OK。理由是我認為東西方體型是有差異的,西方人945cc算剛好,東方人身材小一點,可以灌少一點點吧?
理由二是腸道已經淨化了三個半月,心態上也不再那麼追求腸道宿便的徹底清理,可以放鬆一點了。理由三,既然咖啡液進入腸道之後的作用方式主要靠「肝門靜脈與肝臟之間聯繫的作用」,就不需要追求將咖啡液塞滿腸道越多越好,塞再多的咖啡液也不會從腸道滿到肝臟的,800cc左右如果濃度更充足也是蠻好的吧!
在灌的過程身體和心理可以更放鬆,以更少的「控制」就能完成整個流程我覺得也是重要的(註4)。葛森是以西方人癌症患者的標準設定咖啡液,如果你不是癌症患者,也沒有嚴重的慢性病,我認為可以稍微偏向新谷弘實醫師所重視的「腸道淨化」以及大腸癌的預防,如果要顧及肝臟解毒或是重症的治療,就要再往嚴格的葛森療法平衡過來,搭配長期飲用大量有機蔬果汁,雙管齊下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雖然這一年多來偶爾有在喝點咖啡,尤其是2016年初越喝越兇,一個上午要喝三杯,且努力嘗試各種不同的豆子與沖泡方式,試圖將咖啡融入生活。但,藉由咖啡來提振精神或養生,對我而言簡直可以用「前途茫茫」來形容,遠遠不如之前實施了三年的早上喝「薑紅茶」所帶來的實際效益。
我一直想讓咖啡在我的生活中有個定位、正位,例如從一天三杯五杯限制在一天一杯、或者是盡量在早上,喝傍晚四點之後不要喝,也試過在慢跑前喝杯咖啡看看效果如何之類的。沒想到、萬萬沒想到,如今,這個主流世界眾人吹捧的飲品:「咖啡」,對我最完美的功能定位居然是用來「灌腸」! 歷經兩年多的折騰,結論是:我一點都不愛喝咖啡(註5),但我很享受「咖啡灌腸」,這是我的身體告訴我的。
再來就是將煮好冷卻的咖啡分裝至瓶瓶罐罐後置於冰箱冷藏。把相關認知搞清楚之後,剩下的就是「信心、恆心、耐心」,每天挪出一小時做這件事。我現在(2016年10月份)大約可以在四十分鐘左右完成整件事(從咖啡液灌入到完全排出的時間),不能縮得更短了,光是咖啡液待在體內時間起碼需要十二分鐘,追求更短、更快速地完成是沒有意義的。時間再短就會變成偏重在大腸每日淨化的「新谷式咖啡灌腸法」,而我則是希望照顧好我的肝,那一大片在童年、在年輕時被我傷過的「愛肝」,我願意在餘生盡力保養它、愛惜它。所以,我非常感謝這世界上有「咖啡灌腸」法可以協助我養肝。感恩,再感恩!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4ZJZSwlCCIPo4uvqD0rfUkFwkPt_x58OiKqguvFYmFssMJItzGjZQRsbhGonMxmB7VcVniHMEAMs8tdI8mfg5h_RlEnDCvRvltRILUCZ-XUaSW3cK-U7Gh_cbx64ThjOGQkMzdS7vzfnC/s400/FullSizeRender.jpg)
「咖啡灌腸是葛森療法中最令人驚訝及荒誕的一環…」,我倒覺得:「咖啡灌腸是最輕鬆、容易,而且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養生方法」(註3)。據說有85%的人在結腸內有寄生蟲,「咖啡灌腸」可以清理排除這些寄生蟲以及體內累積的廢物。雖然葛森規定咖啡液要裝945CC,但三個半月後我就彈性調整為800~950cc之間,咖啡液有超過800就算OK。理由是我認為東西方體型是有差異的,西方人945cc算剛好,東方人身材小一點,可以灌少一點點吧?
理由二是腸道已經淨化了三個半月,心態上也不再那麼追求腸道宿便的徹底清理,可以放鬆一點了。理由三,既然咖啡液進入腸道之後的作用方式主要靠「肝門靜脈與肝臟之間聯繫的作用」,就不需要追求將咖啡液塞滿腸道越多越好,塞再多的咖啡液也不會從腸道滿到肝臟的,800cc左右如果濃度更充足也是蠻好的吧!
在灌的過程身體和心理可以更放鬆,以更少的「控制」就能完成整個流程我覺得也是重要的(註4)。葛森是以西方人癌症患者的標準設定咖啡液,如果你不是癌症患者,也沒有嚴重的慢性病,我認為可以稍微偏向新谷弘實醫師所重視的「腸道淨化」以及大腸癌的預防,如果要顧及肝臟解毒或是重症的治療,就要再往嚴格的葛森療法平衡過來,搭配長期飲用大量有機蔬果汁,雙管齊下才會有顯著的效果。
(註3:投資報酬率(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經濟學名詞,指投資後所得的收益與成本間的百分比率。本文使用「投資報酬率」一詞僅作者個人用來主觀覺得「很划算」的形容詞,並不是將「咖啡灌腸」和其他療法量化精算比較後的結果。健康養生的維護難以用金錢、物質的量化方式來計算。例如,不能夠將「咖啡灌腸」一年採買所需的有機咖啡豆的金錢和花費的時間跟另外一種排毒保健品或方式做比較,如果不同療法的過程、感受、目的及結果都是不同的,花費心思比較、計算時間及金錢的差異是沒有意義的。捨去「量化」思考之後,就是以經驗者的「直觀」感受為準,或者說:這是經驗者自身的「量化」經驗和「直觀」感受的總結。如果換成另一位經驗者,有可能會依條件的不同、認知不同,而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評價。)
(註4:除了咖啡液的份量的向下微調,另外還有咖啡液裡「加不加鹽」的問題,正統葛森療法是不加鹽的,但有些「咖啡灌腸」的推廣者或醫師會鼓勵患者加點鹽,理由是為了讓大腸吸收粗鹽裡的80種以上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我初期加過幾次粗鹽,後來嘗試不加之後也完全沒有不適感,就不多此一加了。如果擔心所謂「腸道益生菌和礦物質的流失」,可以用其他方法平衡,真的需要加點鹽才覺得舒適那就加吧。
我的認知是:大腸末端的壞菌遠多於好菌,如果身體感覺沒有不適,不用太擔心流失,真的擔心流失還是直接吃富含礦物質食物或是保健品補充。腸道裡的益生菌人體本來就會自己製造,外來菌的活不久,真要補充的話,「優格」比「優酪乳」好些,「益生菌」粉比「優格」好但是貴,「益生菌生成物」又比「益生菌」粉好且貴。)「咖啡灌腸」讓我對於咖啡的使用方式完全顛覆,原來,我從2014年開始買咖啡豆、自己磨豆、買咖啡器具、學泡咖啡,但其實沒那麼愛喝咖啡只是覺得新鮮好玩。忙了半天原來就是為了在今年能夠更容易地實施「咖啡灌腸」啊!
雖然這一年多來偶爾有在喝點咖啡,尤其是2016年初越喝越兇,一個上午要喝三杯,且努力嘗試各種不同的豆子與沖泡方式,試圖將咖啡融入生活。但,藉由咖啡來提振精神或養生,對我而言簡直可以用「前途茫茫」來形容,遠遠不如之前實施了三年的早上喝「薑紅茶」所帶來的實際效益。
我一直想讓咖啡在我的生活中有個定位、正位,例如從一天三杯五杯限制在一天一杯、或者是盡量在早上,喝傍晚四點之後不要喝,也試過在慢跑前喝杯咖啡看看效果如何之類的。沒想到、萬萬沒想到,如今,這個主流世界眾人吹捧的飲品:「咖啡」,對我最完美的功能定位居然是用來「灌腸」! 歷經兩年多的折騰,結論是:我一點都不愛喝咖啡(註5),但我很享受「咖啡灌腸」,這是我的身體告訴我的。
(註5:其實我蠻喜歡、欣賞、購買、搜集各種沖泡咖啡的器具。咖啡文化很豐富,一直有新的器具被發明、設計出來,真的是琳瑯滿目。不管是手沖壺、摩卡壺或是美式、義式咖啡機都蠻有意思,每一種我都買過兩台或兩台以上,沖泡咖啡的過程和聞到咖啡的香味我都覺很好很喜歡。我不喜歡的是喝完的「後續反應」,例如:心悸、心跳加速、全身震動失衡、亢奮、躁動不安等等!跟禪修者不食「五辛」(蔥、蒜、韭、薤及洋蔥)的理由差不多吧!只要喝下50cc的美式咖啡,我的身體就會明顯有感,如果喝超過100、或150cc,就會讓我必須反省是否這次又喝過量了。簡單的說:最好把咖啡當成「藥」的態度謹慎使用,切莫養成無意識地「酗咖啡」的習慣啊!)
延伸閱讀:
「咖啡的確有很好的藥理作用,但一般大衆的攝取方式卻無法充分發揮咖啡的功效。咖啡因具有提神醒腦、消除疲勞、促進排尿、增加肌肉收縮、活化運動機能等作用。簡而言之,攝取咖啡因可以刺激包含腦在內的中樞神經,讓身心進入短暫的『興奮』狀態。
從生理層面來看,咖啡很容易產生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等作用。現代人正處於源源不絕的興奮狀態中,以自律神經為例,就像都是交感神經在運作一樣,自己可能並沒有感覺,但其實自律神經已經『失衡』了。
可見許多人都藉由喝咖啡使交感神經持續處於興奮狀態,或許自以為是在放鬆精神,但其實正在把身心都逼至極限。咖啡除了會造成身心能量的過度浪費,還會浪費生命能量的來源──酵素。如果持續飲用過量咖啡的生活方式,可以預見,總有一天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日本新谷弘實醫師
摘自《新谷式咖啡排毒法》第一章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459624
在家咖啡灌腸自拍圖,2016年5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